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:::
張貼至Line
:::

五色鳥



雌雄鳥外型相同。前額金黃色,眼先紅色,眼睛上方有黑色眉線,喙粗厚,黑色,頭頂由黃色逐漸轉成天藍色,耳羽及額部上方天藍色,頸後有紅色區塊,頸側與身體背面鮮綠色,尾羽蒼綠色,除中央尾羽外,各羽的內瓣黑褐色,下頦與喉部上方金黃色,胸部上方有紅斑,胸部以下鮮黃綠色;跗蹠與趾鉛灰色。

英文名稱

Taiwan Barbet

學名

nuchalis Megalaima

地理分布

全世界僅出現於台灣,廣泛分布於海拔2400公尺以下的地區(陳兼善、于名振1984)。

棲地與習性

喜歡在平地至中高海拔闊葉林或公園中樹木枝葉較濃密處活動。台灣南部的數量原來較北部多,但近年北部數量已相當普遍,同時也較易在庭園中枝葉不濃密處見到。

食性

以野果、水果及少量的昆蟲等為食。

鳴叫聲

會將「咯、咯、咯」等單音組成約四種不同節奏與高低變化的鳴叫聲。清晨第一聲鳴叫會隨日出時間的早晚而改變。另外在驚嚇或警戒時會發出連續的咕咕聲。

繁殖

繁殖季為3至8月,以6、7月為高峰。會在樹木自行鑿洞繁殖,所利用的樹木以枯樹所占比例較高,適合築巢的樹上最高有11個巢洞。在陽明山上,巢的密度為每公頃0.25至1.6個巢不等,在台北植物園8.2公頃的範圍內,有12棵樹上有巢洞。鑿洞任務似乎全由雄鳥負責。巢洞的高度距地面2至13公尺,平均5.82公尺。一對成鳥一季可能會鑿數個洞,但不是每個樹洞都使用。巢洞位置的枝幹直徑為10至37公分;洞的形狀為袋狀,袋深22至42公分,洞口水平深度為9至13公分。每巢約產卵3至4枚,卵略呈橢圓狀,白色沒有斑點。雌雄鳥輪流孵卵。在台北植物園中,白天平均值僅有58.2%的時間有親鳥孵卵,雄鳥孵卵時間較雌鳥多,但雌鳥會在洞中過夜。台北植物園的卵孵化率為53.5%,雛鳥13至15天孵出。雛鳥孵出後由親鳥共同負責育雛,幼雛需要約23至29天離巢。台北植物園的幼鳥離巢率是52.2%,一個繁殖季平均每對會繁殖1.6窩。

現況與保育

五色鳥在台灣十分普遍,並無嚴重的生存威脅。在台灣非保育類,國際上亦無特別的保育措施。

備註

遷留型態: 五色鳥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。 本文字內容係摘錄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授權著作:台灣鳥類誌(中),p.594~596。 本鳥種出現於本市各公園,如二二八和平公園、南港公園、中強公園、花卉中心、榮星花園公園、大安森林公園、碧湖公園、陽明公園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