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哥
雌雄鳥同色,全身黑色,額部羽毛上豎成羽冠狀,翼上有白斑,飛行時很明顯,尾下覆羽黑白相間,尾羽末端為白色。成鳥額羽聳立於喙基上如冠羽,全身幾為純黑色,頭頂、頰、枕及耳羽如矛狀;初級覆羽先端和初級飛羽基部為白色,形成明顯的白色翼斑;尾羽絨黑色,除中央尾羽外均有白色羽端。腹面灰黑色,尾下覆羽黑色,具白色羽端。虹膜橙黃色,喙象牙白色,跗蹠暗黃色。幼鳥額羽不明顯,背面和兩翼為淺褐色;翼上白斑與成鳥相同,尾羽黑褐色。頰及喉灰褐色,胸以下及兩脇為淺棕褐色;尾下覆羽黑褐色,具棕白色羽端。
Crested Myna
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(Linnaeus,1766)
鳳頭八哥,加翎(本屬台語之通稱)
分布於中國南方及中南半島北部(Feare & Craig 1999)。 台灣主要分布於平原地區。
生活在海拔2100公尺以下之竹林、疏林、開闢地區,常見於高速公路的護欄、燈架、電線及農田的牛背上。群聚性,常常三五成群的活動,但即使在大群中,成對的鳥仍然維持在一起,在非繁殖季的夜間會群棲,因此清晨和傍晚常見齊聚成大群進出蘆葦叢等夜棲地點。經常有鞠躬的動作,單獨或成對時都會做出這個動作。
主要在地面覓食,喙張開在地面草叢間刺探,從植物上採取食物,以及追捕獵物,常在牛耕地後啄食犁鋤翻出的蚯蚓、昆蟲及塊莖。也在牛背上啄食牛身上的體外寄生蟲。為雜食性,攝食昆蟲、果實,也會採食腐物,常在垃圾堆附近覓食。
鳴聲嘹亮,常發3至4聲「規、規、規、規」的短聲。會模仿環境中的聲音,豢養的鳥喙模仿人語。
一夫一妻制,繁殖期為3至7月,築巢為樹洞、電桿或鐵塔上,巢墊以羽毛、樹葉、乾草、紙張等,一季可育兩窩,每窩產3至5枚卵,無斑點,大小為 28.5至33.7×19.0至23.0 mm(顏重威1984)。國外文獻紀仔孵卵約14天,經過21天後幼鳥長成離巢(Feaure & Craig1999)。
八哥原為台灣平地普遍的留鳥,但目前其生態區間受到外來種八哥的入侵。八哥類由於極易飼養,同時可以訓練期模倣人類的語言,因此常成為籠中寵物,寵物商也從東南亞及南亞各地進口不同種類的八哥,然而多籠鳥逸出到野外,佔據了原生種八哥的生活區,這些外來種八哥對本地八哥生存的影響需要嚴密的監測。目前台灣常見的外來種八哥包括了家八哥、泰國八哥、林八哥、爪哇八哥等。這些外來種八哥與本地八哥極類似,有下列特徵: 家八哥原產於中亞、印度、中南半島,沒有羽冠,身體偏褐色,眼四周有黃斑塊。泰國八哥原產泰國,身體黑色,喙為橙黃色,眼暗紅色。林八哥原產於印度、馬來半島,身體灰褐色,喙橙黃色,眼黃色。爪哇八哥原產地印尼,身體黑褐色,喙黃色,眼黃色。 林宏榮(2005)曾對爪哇八哥及家八哥這兩種在台灣族群數量最多的外來種八哥,與台灣八哥在棲息地選擇及行為方面進行觀察分析,發現三種八哥在朝棟附近的棲地類型上均無顯著差異。因此八哥受到外來八哥的巢動棲息競爭勢難避免。 八哥在台灣的亞種,由於受到外來種八哥的競爭威脅,在野外於近幾十年間快速減少中,因此農委會2008年修訂的保育類動物名路將其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。外來種八哥對本棲息環境生態的影響值得持續觀察,同時應謀求未來的保育對策。
本文字內容係摘錄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授權著作:台灣鳥類誌(下),p.364~366。 本鳥種出現於本市各公園,如南港公園、中強公園、花卉中心、榮星花園公園、大安森林公園、碧湖公園、陽明公園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