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:::
張貼至Line
:::

臺灣紫嘯鶇



雌雄鳥同型。額藍黑色,上喙基至眼先有鵝絨狀黑色細毛,頭頂和體背黑色,腰部各羽羽基白色。尾羽紫黑色,外緣深紫藍色;小、中覆羽天藍色,大覆羽黑色;初級飛羽黑色,羽緣藍色。喉、胸黑色,各羽羽緣為閃光藍色,成鱗片狀,腹和尾下覆羽黑色,脇及下腹各羽羽基白色。喙黑色,跗蹠與趾黑色。

英文名稱

Taiwan Whistling Thrush

學名

Myophonus insularis(Gould, 1862)

地理分布

全世界僅見於台灣,在島內分布於海拔150至2100公尺的山區。

棲地與習性

棲息於中、低海拔森林中的山澗、溪流、峽谷及岩壁,常見於晨昏或陰天,多單獨出現於溪中岩石上或林緣陰溼地帶。常將尾羽張開成扇形,對環境中的動態反應機敏,受干擾即迅速飛離。在非繁殖期的活動,多見於溪流兩旁的密樹林裡,甚至出現在露空的溪流中。每天黎明前約10至20分鐘,溪流兩岸的密林中即此起彼落的響起哨音,鳴叫的時間約15至30分鐘,然後越過溪流到對岸覓食。如在嚴密的冬天,晨間鳴叫的時間只有1至2分鐘而已。白天的覓食都安靜進行,直到日沒前30分鐘左右,集體鳴叫的現象再度出現,幾分鐘後循著清晨過溪的路線,返回夜棲地過夜,每一隻過溪的鳥都有一定的渡口往返,呈現出一定的領域範圍(裴家騏1985)。在繁殖季節裡,清晨的集體尖銳鳴叫,逐漸改變為柔和緩慢而多音節的成對鳴唱,溪谷中也出現成對相互追逐的活動。如遇到鄰近同種鳥類,會相互追打又各自飛回自己的活動區域,顯然有很強的領域性。台灣紫繡鶇的群聚社會地位研究,經由攻擊、打鬥和逃避等行為判定,顯然位階高者,攻擊它鳥的頻率較多;位階相近者,打鬥的頻率較高;但位階低者,則多逃避,攻擊少。其社會地位的建立與體重有關,體重較重者常常處於位階較高的地位(王穎、孫元勳1987)。

食性

肉食性。食物以無脊椎動物的昆蟲為主,約佔80%,其他動物如石龍子、蛙類、小魚、蚯蚓等約佔20%(翟鵬1977)。對餵雛的觀察261次可辨識的餵食紀錄中,昆蟲佔70.9%,蚯蚓、溪魚、青蛙、蜥蜴及蛇等由大型動物佔17.6%(王穎、裴家騏1984)。

鳴叫聲

常發出尖銳、頻率高如長嘯的「…」金屬哨音。繁殖期鳴唱時聲音宏亮、婉轉而富變化。

繁殖

繁殖期自3月底至9月初。為一夫一妻制,每對一年可產兩窩(王穎1984,裴家騏1985),第一窩在4至5月,第二窩在6至8月。築巢於樹洞中(Yamashina & Yamada1937)、隧道內石壁上(小林桂助、張英彥1981)、河岸土壁之洞內、石縫中和水泥橋的橋樑處(王穎1984)。這些地點都是避雨佳、擋風好、亮度低、天敵不易攀登的乾燥處,即使設在河岸的巢,也離水面2至5公尺高,除非豪雨成災,否則很安全。 巢材以枯枝、樹葉、草莖和苔蘚等鋪設成皿狀巢。巢口直徑100mm、高100mm、深55mm(Yamashina & Yamada 1937),每窩(n=6)產卵3至4枚,平均3.3枚,卵淡粉紅色,有紅褐色疏斑,大小平均(n=4)為25.0×38.5 mm,重量(n=4)為10.8公克,孵卵期約18天,由雌鳥承擔,獨立完成,雄鳥不參與孵卵工作,但會帶食物給孵卵中的雌鳥。 雛鳥晚熟性,出殼時全身裸露,僅頭頂、背脊、腿上有煤黑色絨毛,口腔和舌橙黃色,無斑點,喙緣黃白色,平均體重9.97公克(n=7,SD=1.26),由親鳥輪流共同餵養。初期親鳥會將卵殼攜帶至巢外,丟棄於水中,並將雛鳥的糞便吃下(王穎、裴家騏1984)。 鳥巢多築於幽暗處,未睜眼的雛鳥靠聽覺得知親鳥返巢,而張口索食,親鳥則靠聽覺知道雛鳥的位置,並以視覺察知顫動的黃口而予以餵食。親鳥餵食時,對人吹口哨的聲音有反應(蔡航椰1980)。以喙啣著食物在口哨聲源附近跳來跳去,似在搜尋雛鳥的索食聲,又找不到的焦急心情。隨著雛鳥的日漸成長,親鳥的次數遞減,而攜帶回巢的食物體積有逐漸增大的趨勢。為維持裸露雛鳥的體溫,初期有孵雛行為,直到8日齡雛鳥羽毛初長成,才逐漸停止孵雛的工作,雛鳥21日齡即可離巢(王穎、裴家騏1984),此時的平均體重104公克(n=14,SD=9.68),但仍然需要親鳥的餵養與照顧,並防天敵如貓或蛇的襲擊。

現況與保育

台灣紫嘯鶇在適當的森林及溪流中數量尚稱普遍,也無特別的獵捕壓力,族群數量並沒有減少的趨勢。 舊有保育名錄將臺灣紫嘯鶇列於第三級其他應予保育的種類,2008年修定為一般類,但是應該持續關注台灣河川的超限利用與污染對本種生存的影響。

備註

遷留型態:台灣紫繡鶇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,也是台灣特有種。 本文字內容係摘錄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授權著作:台灣鳥類誌(下),p.393~395。 本鳥種出現於本市各公園,如南港公園、中強公園、花卉中心、榮星花園公園、大安森林公園、碧湖公園、陽明公園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