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捲尾
雌雄鳥同型。體長約29公分。全身烏黑帶有光澤。尾甚長,末端較寬、分叉且略上翹。虹膜暗褐色。喙黑色,粗厚強健,上喙尖端略下彎,喙基部有剛毛。腳黑色。幼鳥下喙基部有一小白斑,腹面略帶灰褐色,有若干不規則白斑,翼下覆羽腕部有白斑,尾下覆羽有白橫斑。
Black Drongo
Dicrurus macrocercus(Vieillot, 1817)
烏秋,黑卷尾
分布於伊朗東南部、阿富汗、巴基斯坦、印度、斯里蘭卡、緬甸、中南半島、中國東北及華北以南、台灣、爪哇、峇里島。人為引進至太平洋的Rota島及關島。 台灣分布於全島平原及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後山地帶,離島於澎湖、蘭嶼、綠島、龜山島皆有少數紀錄。
本種棲息於平原農地、丘陵及低海拔山地中較高度開發的地區。性不畏人,總是生活於人類環境附近,近年日益適應城鎮,許多個體終年生活於大都市內的公園綠地周遭,喜視野開闊的環境,以利覓食。從不進入樹林內部。多數時間停棲於電線、枝頭、建築物的突出處,伺機出擊獵食。飛行呈波浪狀,速度不快,但非常靈活。性情兇猛,會主動追擊及空中飛過的猛禽,是猛禽畏懼的鳥類。繁殖期尤其兇猛,常主動攻擊經過巢邊的人畜。繁殖期以外均獨居,但食物豐盛的地域,例如農人耕耘或割草時,會群聚覓食。
肉食性,以大型昆蟲為主食,尤其是單飛魚空中的蚱蜢、蠑蛾、蜻蜓、蟬、蜂類、甲蟲、飛蟻等,先停棲在視野良好的枝頭或電線上守望,見到獵物時飛出追擊,通常掠食近距離的獵物,但偶爾會迅速爬升至較高的空中去追逐高飛的昆蟲。以喙在空中直接咬住獵物再落回枝頭略作處理,例如拔掉昆蟲翅膀再吞食,會吐食繭,在農村常跟隨水牛、耕耘機或割草工人以捕捉地面驚飛的昆蟲,常與牛背鷺、巴戈等共域覓食。生活於都市者在溫暖的季節有很強的夜行性,會利用都市的燈光捕捉捕食夜間的昆蟲。也偶爾捕捉小鳥、小鼠、蜥蜴,其中小鳥常為剛離巢不善飛的幼鳥,有紀錄的有綠繡眼、麻雀、斑文鳥等。
第一音粗啞、第二音圓潤的響亮「嘎啾~」,速叫數次。繁殖期間常於深夜反覆鳴唱,鳴聲較平時婉轉略富變化。幼鳥剛離巢期間親子都會反覆鳴叫,以讓彼此知曉位置;幼鳥發出的鳴聲比成鳥圓潤,「啾」音較為多次,有時會發出「喵喵喵喵」略似紅嘴黑鵯的喵聲。
於4至7月間繁殖。營樹巢,以芒草及禾本科細梗築很小的碗狀巢,基部部分包覆基座(樹枝或電線等)以求穩固,巢位於大樹高處葉子稀疏的叉枝處,也常築巢於電線、建築物頂的電視天線等人造物上,巢位明顯不畏被人看見,巢上方幾乎沒有遮蔽。窩卵樹以3枚最常見,卵為淡乳紅色、具褐色斑:大小為27×19 mm。雌雄鳥共同育離,輪流守衛與外出覓食,因巢很小,幼鳥尾羽尚未長齊就離巢,停棲在巢附近的高枝或電線上等候親鳥餵食,此時常可見一家四口、五口共同行動,幼鳥很快就具備良好的飛行及空中捕食能力,離巢至多1個月已可獨立生活。
大卷尾的分布非常普遍,國際上並無特別的保育措施。 大卷尾在台灣並無受脅或相關的保育問題,未被列入保育鳥類種名錄中。
遷留型態:大卷尾在台灣本島為普遍的留鳥,澎湖所見者則為稀有而規律的過境鳥。於分布區域內大多數族群為留鳥,僅少數會向南度冬。 本文字內容係摘錄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授權著作:台灣鳥類誌(中),p.672~674。 本鳥種出現於本市各公園,如南港公園、中強公園、花卉中心、榮星花園公園、大安森林公園、碧湖公園、陽明公園等。